> 茶叶百科 >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从而创作了这首七律。

诗的全文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Ⅰ.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1、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2、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Ⅱ.1到10的英语怎么写 1、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 2、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1、新电脑,我们一般都会做一些设置,windows上有控制面板对系统进行设置,在mac上,对系统进行设置的叫‘系统偏好设置’。 2、在这里有系统的各种设置,显示器,输入,触摸板,安全性等等。 3、标配下的mac是不带鼠标的,所有的鼠标功能都是用触摸板来完成的。 点击系统偏好设置上的‘触摸板’就会教我们怎么更好的使用了。 4、如果要下载安装日常使用的软件,我们就可以用系统自带的AppStore。 5、这里有各种类型的软件,可以搜索自己需要用的软件,游戏,或工具。在这里下载的软件都是很安全。 6、但如果你在AppStore上没找到需要的软件,那可以直接从网上找,或者搜索。 7、但你输入的软件是指明是mac版的,比如搜索引擎输入法mac,QQmac。 因为在windows下的安装文件,在mac下是用不了的。 8、如果安装的软件不是从appstore下载的,那么我们需要打开允许任何来源的软件安装。 为了系统安全,mac默认会禁止安装从其他地方下载回来的软件。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1、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2、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1、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2、原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民俗文化2025年五月廿八出生袁姓男孩名字生辰八字五行查询回老家选今天吉利吗2024年11月15日回老家是最好的日子吗举报投诉方式:电话:邮箱:()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爱问知识人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爱*展开更多答案1问:身份证丢了当天急用怎么办答:老年人血糖低吃什么好《蒙娜丽莎》的恐怖之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诗词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解释,提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全诗原文、译文,以及其出处作者等资料。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是:在这样大好的时光里,应该纵酒高歌。趁着春日明媚,大家结伴回去长久想念的故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文学常识

好书推荐摘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放...。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白日放歌须纵酒全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全诗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注释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赏析此句刻画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形象,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及注释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眼泪沾满衣裳。 白日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杜甫作这首诗的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前半部分极言诗人初闻喜讯的欣喜若狂;后半部分写诗人做返回故乡的准备,凸显其急于归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的喜悦和兴奋之情,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全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在抒发其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这种情感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句?

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二、此句出自唐朝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史中兴《酒》)。 [例2]不久,胜利了,真是应了杜甫的那一首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而且即从巴峡穿巫峡,我欢欢乐乐地回到故乡。 (孟瑶《一株老梅》)。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 宝应元年(762)十月,唐朝各路大军再度收复洛阳,接着又平定了河南。 十一月,进军河北,叛军将领纷纷纳地归降。 次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兵败自杀,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诗人听到捷报后惊喜欲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处处体现着一个忽字。 胜利的消息既是忽传初闻,诗人就振笔急书,使读者忽而看到剑外,忽而蓟北;忽而巴峡巫峡,忽而襄阳洛阳;忽而白首放歌,忽而又是青春作伴;忽而愁,忽而喜;忽而涕泪满裳,忽而诗书漫卷……使读者应接不暇,却又是语不离宗,处处都在体现一个忽字。 诗的首联写诗人听到官军势如破竹,已经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好消息时,不禁喜极而泣,羼杂着六七年来埋藏在心坎深处的辛酸的泪水扑簌簌地滚下来,沾满了衣裳。 回过头看了看妻室儿女,漫天的愁云又忽然廓清了。 随随便便地把书卷都整理一番,又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 颈联写诗人似箭的归心。虽已是白发老人,可我还要放歌纵酒,让春光作伴,正好还乡。 尾联写诗人回乡的路线。 我马上就准备着乘舟东下,穿过巴峡和巫峡,再直下襄阳奔洛阳。 襄阳是我家的祖籍,洛阳有我家的田园,已经展示在我的眼前了,多么美丽的希望!尾联的这十四个字,节奏急切而热烈,写出了诗人那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情。 [1]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爱问知识人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王*展开更多答案1问:不锈钢橱柜多少钱一米可以大概说下吗答:糖醋蒜的比例及糖醋蒜的制作方法是什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2020年金丝楠木多少钱一方1问:我老婆一个月内吃了3次毓停。现在月经混乱了。2个月来了4次。我想问问各位。月经混...答:紧急避孕药一个月只能吃一次。吃后到下次来月经之前再吃是没有用的。常吃会内分泌失调,还会发胖。常吃会增大宫外孕的几率。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

剑外忽传你太美,初闻涕泪满背带,缺看爱坤愁何在,全是荔枝喜欲狂,白日放鸡须纵酒,坤坤作伴好还乡,既从唱跳rap篮球,便下两年再半年白日放歌须纵酒自永昭开国以来,盛世久矣。

白日放歌须纵酒--漫谈杜诗中的快乐酒生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尤其为人称道。 \"白日放歌须纵酒\"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喜极欲狂的诗圣形象,与其一贯愁眉不展、忧国忧民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白日放歌须纵酒

放和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释: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

白日放歌须纵酒全诗

书中有诗,诗中有酒,诗酒趁年华,总以年华寻常见,人生多少负寻常白日放歌须纵酒自永昭开国以来,盛世久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联,就 喜欲狂 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 ,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 放歌 ,也不宜 纵酒 ;如今既要 放歌 ,还须 纵酒 ,正是 喜欲狂 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 狂 态,下句则写 狂 想。 青春 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 作伴 ,正好 还乡 。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 喜欲狂 了。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全诗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全诗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参考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1、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在这首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杜甫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联,就 喜欲狂 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 ,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这句写 狂 态,下句则写 狂 想。 青春 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 作伴 ,正好 还乡 。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 喜欲狂 了。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全文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太阳下我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基孝南河北》,全诗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文释义: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放歌:放声高歌。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相继被官军收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轿消“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蓟北是安史之乱叛军的老巢,它的收复意味着叛乱的评定,对战争的结束有着决定性意义。 忽传一词首先说明了诗人盼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其次说明来得太突然了,自己没有想到。 因而,就有涕泪满衣裳的惊喜和感慨。 一个满字,不但写出来眼泪之多,而且表明了十分激动、十分欣喜,当然也包含着悲痛之情。 而战乱却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灾难,而听到这样好的消息,诗人当然十分激动、欣喜,又想到多年来无论是自己,或者是人民,甚至整个国家都遭受到巨大的苦难,因而,喜极也会悲极。 颔联主要是写当时无比欢畅的心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因而,诗人也不坐不住了,哪有心思读书,草草把书籍收卷起来。 却看、漫卷是动作描写,却就是回视或者回顾。 漫卷就是胡乱地卷起来。 接着就是用愁何在、喜欲狂淋漓尽致表现出此时此刻狂喜之情。 颈联紧承颔联中的喜欲狂。 现在听到这样的消息,难以控制自己的狂,因而也只好白日放歌须纵酒。 纵酒就是纵情饮酒。 白日就是美好的时光,充满喜悦的日子。 这一句就是说在这充满喜悦的日子里,必须高歌痛饮才能表达自己对胜利的狂喜之情。 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说,现在应该趁着这春天美好的时光和此时愉悦的心情,回到家乡去。 这是激动之后的感受,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对家乡及其情人的思念之情,当然也有急于回到朝廷为国效劳的思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巴峡、巫峡、襄阳即从重庆到夔州,再到湖北的襄阳,都是形成所经之地。 洛阳就是杜甫的故乡,也是当时朝廷之所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也有其特点,下面就本诗的对偶手法上做简要的分析,粗略感受一下对偶之美。 吴礼权教授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说:对偶是语言活动中表达者有意以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语言单位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通过齐整和谐的视听觉美感形式实现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的修辞模式。 其审美效果在于不但给人在视觉上对称之美,或者表现出一定的气势之美,而且有助于拓展诗人的思维空间,扩展诗歌的审美意境。 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但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这首诗歌,首联不对,但后三联都各自形成对仗。 从这里可见杜甫的作诗功夫。 就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说,从修辞角度看,这是工对。 这两句诗,其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符合对偶的要求,具有节奏感,表现出抑扬顿挫审美效果。 从词性看,却看对漫卷,是动作的描写,愁何在对喜欲狂,是心理描写,也就是直接表达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又如,结尾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修辞中,流水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承接、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两个语言单位不能独立表意,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 其审美效果就是连贯的语势,表现出气势美,或者表现出整体美。 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来说,不但表现出语言的气势一贯,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之美,而且更好地表现了人的急于回乡的心理。 更多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就是剑门关以南啊,安史之乱中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梓洲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三台,正是剑门关的西南方向,杜甫呢,就是在这儿听说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巴峡、...《唐诗三百首》选读精讲(4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三百首》选读精讲(4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表达什么的诗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表达什么的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表达作者喜悦之情的诗句诗人像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 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杜甫《登高》全诗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赏析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登高》原文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登高》赏析范文 《登高》一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杜甫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杜甫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杜甫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杜甫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登高》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杜甫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杜甫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登高》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登高》全诗赏析】相关文章: